冷链新洞察丨氢能赋能冷链:绿色新引擎,驱动行业变革

2025-10-15 09:34

9月15日,国氢科技与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氢能应用场景开发、氢能车辆规模化运营及氢能装备推广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为我国氢能产业构建“技术-场景-运营”完整闭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在氢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冷链作为其应用的典型场景,部分应用已从试点示范转向商业化运营阶段,本文主要针对氢能的发展现状与在冷链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01

氢能发展现状

                    全球氢能发展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在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推动交通、工业等终端用能部门突破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当前,全球氢能政策正在从愿景规划过渡到并行部署的阶段,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发展战略,全球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约1.05亿吨,同比增长约2.9%。


在氢能技术装备方面,各国向大规模、高效率的方向持续突破,支撑氢能示范应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较为成熟;欧洲、亚洲等地注重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加氢站建设较为成熟,但亚洲地区加氢站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产品性能不断提升,但成本仍较高。

 

在制氢方面,氢能生产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占比80%以上,其中加碳捕集装置的化石能源制氢年产量在百万吨左右。各类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试点逐步建成落地,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其中,2024年新增产能超7万吨/年,同比增长约42%,中国、欧洲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的63%和24%,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

 

在应用方面,氢能仍主要作为原料用于工业领域,全球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和冶金、供热等其他领域年氢气消费量分别约3200万吨、1750万吨、4300万吨和1300万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汽车与加氢站加速建设,全球在营加氢站总数超1200座,同比增长超30%,主要国家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超11%,全球主要国家的应用现状见图1。

     中国氢能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氢能宏观战略地位不断增强,在多领域迎来应用发展机遇。国家层面,《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2024年,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列入政府工作任务,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2024年至今国家层面发布的部分氢能相关政策见表1。地方层面,截至2024年,全国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因地制宜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其中,山东、陕西、吉林、四川、湖北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吕梁等地相继出台氢能车辆高速通行费减免支持措施。

在制氢方面,2024年我国氢气产量超3650万吨,同比增长约3.5%。目前,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工业副产氢为重要补充,其中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绿氢产能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电解水制氢技术持续进步,2024年电解水制氢产能已达约5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9.7%,产量约32万吨,同比增长约3.6%。全国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过90个,主要集中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在应用方面,我国氢能主要应用于合成甲醇、合成氨氢气等工业领域,在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正稳步推进。工业领域,目前已开展氢能示范项目,但在绿氢成本尚未与灰氢持平的阶段,其规模化应用将主要依托于工业流程中对灰氢的替代。电力领域,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发电和热电联产,在煤电降碳、零碳产业园区等场景实现能源替代。交通领域,氢能已具备从试点示范向商业化转型的基本条件,其商业化路径采取“三步走”策略:当前,以冷链物流为切入场景,随后拓展至中重卡干线长途运输车辆,最终覆盖乘用车辆。‌‌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示范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1.5万辆,累计建设加氢站160座,累计示范运行里程超3.9亿公里。
 

02

氢能在冷链中的应用

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核心环节,对能源的绿色性、高效性与稳定性有着极高要求。作为高耗能、高碳排放领域,当前冷藏车辆仍以柴油、汽油等传统化石能源驱动为主,冷库多依赖化石能源发电,行业减排降碳压力日益凸显;多数纯电动冷藏车无法适配冷链复杂工况,存在续航不足、补能慢、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亟需解决“长续航+低温适配”痛点;此外,冷链物流存在大量离网或弱网场景,如偏远地区农产品冷链站、跨境海运冷藏集装箱等,这类场景往往缺乏稳定电网支撑,一旦能源供应中断,极易引发“断链”导致的货物损耗。氢能以其清洁、高效、稳定的特性,正成为推动冷链物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源韧性的关键路径。

冷链运输车辆(氢燃料电池冷藏车)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辆与纯电动冷藏车,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具有以下优势:

  • 零排放:氢燃料电池通过氢气与氧气的电化学反应发电,全程仅排放水,无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实现“全链路零碳排放”;

  • 高效能:氢燃料电池的转化效率较高,可以达到40%以上,高于传统内燃机

  • 长续航、快补能: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以上,且加氢仅需5-10分钟,接近柴油车补能时间,完全覆盖城际干线等长距离运输场景;

  • 低温适应性好:燃料电池系统在-30℃环境下仍可稳定运行,避免纯电动冷藏车低温环境下性能骤减,导致对车辆性能和货物品质的影响;

  • 场景适配灵活:从需要多点串接和可切换低噪音行驶的城市配送,到需要长续航和快补能的跨省运输,氢燃料电池冷藏车都能很好地胜任,展现出高度的运营灵活性。

     

当前,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正快速逼近纯电动冷藏车。燃油、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TCO对比见表2。叠加未来各地政府的购车补贴、运营补贴、加氢站建设补贴等组合拳政策,氢能冷藏车在成本上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同时,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增长较为迅速。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冷藏车销量为1300辆,同比增长33.47%。目前,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试点示范与商业化应用正在稳步推进。多家企业已完成产品布局并投入市场,在部分区域初步实现了规模化运营,近期市场主要事件详见下表3。

未来,随着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购置成本与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跨区域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逐步落地、“氢走廊”的打通以及车辆运营平台服务模式的创新(如租赁、以租代购、全生命周期运维等),多重利好将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加速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规模化推广,推动氢能在冷链运输场景的应用扩大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冷链仓储设施

氢能在冷链仓储设施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供电和制冷系统两个方面。在供电系统方面,氢燃料电池可以作为冷库的分布式电源,为冷库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这种供电模式能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尤其适用于电网负荷高或偏远地区;同时,氢储能系统还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和作为应急备用电源方面发挥作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在电网负荷高峰或停电时,再通过氢燃料电池发电为冷库供电,保障冷库的持续运行。在制冷系统方面,利用液氢气化释放的冷能为冷库制冷,同时制备氧气、淡水等,实现冷能梯级利用,为冷库运行提供清洁冷源参考,提升能源利用率。氢能在冷链仓储中的应用案例见表4。

 

尽管氢能冷链仓储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示范探索阶段,面临氢燃料电池系统、储氢设备及加氢设施的前期投入仍然较高,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便捷的氢源和加氢设施,实现零碳的“绿氢”高成本与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成熟度受限等挑战。但氢能为冷链仓储设施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一条极具潜力的路径,随着氢能成本的下降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会有更多冷链仓库选择“氢”装上阵。

 

其他

除冷链运输车辆与仓储设施外,氢能的已延伸至冷链物流的其他环节,尤其在物料搬运及中转环节,其凭借低温适配、高效零碳的特性实现对传统设备的迭代,成为冷链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

 

氢能叉车是氢能在冷链搬运场景中商业化最成熟的应用之一,其核心优势在于完美适配冷库低温、高强度作业的双重需求,解决传统叉车“低温失能、补能低效”的痛点。如太重集团近期推出的新型氢能叉车TZFB30H,3分钟充氢可工作10小时,适应-30℃至50℃环境,适用于各类冷库环境,据测算可使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25%;用于中粮可口可乐在四川的仓储项目的氢能燃料电池平衡重式叉车,具有无污染、低噪音、零碳排放、高能量转换效率、恒功率输出、强劲动力和短加氢时间等特点,能够适应低温长时间工作环境,在食品行业和低温储运等环境下具有明显优势。

 

氢能冷藏集装箱打破传统“柴油发电机+电网依赖”的能源模式,分为移动型(远洋/铁路运输)与固定型(港口保税库)两类,在跨区域、离网场景中展现出优势。目前,氢能冷藏集装箱仅在马士基等航运公司进行试点应用,国内正处于技术验证和示范项目的阶段。未来,在政策对氢能装备的支持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氢能在冷链装备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绿色新引擎,驱动行业变革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逐步深入冷链物流的运输、仓储等核心环节,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力。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持续突破、成本不断下降以及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氢能在冷链的应用将加速走向规模化与商业化,成为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


文章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特别声明:为响应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金诺会展及旗新媒体刊发文字及图片稿件特声明如下:
一、知道文章及图片来源的,我们一定会注明文章及图片的出处或作者,请作者联系小编,我们将按照我司相关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二、对于图片和稿件未提及出处的,我们转发时未能及时署名的,请原作者或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我司相关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三、对于不同意使用的文章和图片,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以防侵权。四、2018年以前的文字或者图片,因条件所限,未及时署名的,请作者或者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上准发放稿费或及时删除相关稿件或图片。

冷库(保鲜库、冷藏库、速冻冷库、医药冷库、海鲜冷库、茶叶冷库、鲜花冷库、蔬菜冷库、物流冷库、食品冷库、保鲜冷库、双温冷库、酒店冷库、宾馆冷库、食堂冷库、学校冷库、科研冷库)制冷设备(制冷机组、冷凝器、冷风机、蒸发冷、铝排、速冻搁架)

  • 组织机构 Organizatonal Units

  • 主办单位

    山东制冷学会
    山东省制冷空调行业协会
    浙江省制冷学会
    江苏省制冷学会
    福建省制冷学会
    安徽省制冷学会
  • 支持单位

    北京制冷学会
    天津市制冷学会
    辽宁省制冷学会
    河南省制冷学会
    广东省制冷学会
    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山东省鲁商冰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制冷学会冷冻冷藏设备设施检测中心
    山东省制冷空调行业协会洁净分会
    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中央空调专业委员会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和空气净化技术研究院
  • 承办单位

    山东金诺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 联系我们

    地址:济南市二环东路3966号东环国际广场B座1104室

    电话:0531-83532222

    传真:0531-83532333

  •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19 山东金诺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品哲科技